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他说,国家要强大,必须办好教育。近年来,常德市复原老河街风貌,将此地打造成为历史文化街区。
要建设好高标准农田,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加强政策支持和示范引领,加大良种、良机、良法推广力度,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进一步把粮食单产和品质提上去,让种粮也能够致富,进而吸引更多农户参与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真正把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走稳走扎实。习近平听取当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情况介绍,察看企业产品展示,了解材料性能测试情况和电池生产流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办公厅主任蔡奇陪同考察。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该校前身是创办于宋代的城南书院,近代以来培养了一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名师大家。
习近平随后来到种粮大户戴宏家中,察看农机具和春耕物资准备,并前往村党群服务中心了解当地为基层减负、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等情况。他说,国家要强大,必须办好教育。这是2019年5月在江西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5年来,总书记再次主持召开以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为主题的座谈会。
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长沙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强调,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强调,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
农业保的是生命安全、生存安全,是极端重要的国家安全。2020年7月22日,盛夏时节,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
一枝一叶,点点滴滴,关系大国仓廪,也关系百姓的一日三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农业强起来,粮食安全有完全保障,我们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才有充足底气和战略主动。新华社记者的镜头定格下这样的瞬间——仲春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走进水稻田边,察看秧苗培育和土地翻耕情况,并同种粮大户、农技人员、基层干部和村民亲切交流。2018年9月25日,金秋时节,稻浪滚滚,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丰收在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病虫害防治,争取秋粮有好收成,为全年粮食丰收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顶着烈日,习近平总书记仔细察看玉米长势。在河北省涿州市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中途下车,沿着田埂,走进刁窝镇的一片农田。无论社会现代化程度有多高,14亿多人口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对于粮食生产的重视,贯穿在春夏秋冬、年复一年。
谈及此行,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上个月刚播种的冬小麦已经出苗。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今年灾害不少,我很关心东北这里的农作物长势。
习近平总书记仔细察看,并说墒情不错。正是春耕备耕关键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后第一次地方考察中看春耕,体现了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这一张张照片记录的四季变化,见证了总书记对矢志不渝端牢中国饭碗的关切。在这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种子、耕地、收成、收入……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国之大者。2023年11月10日,立冬刚过,燕赵大地,最低气温已在零摄氏度以下。
在这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叮嘱,要组织安排好今冬明春的农业生产,争取明年有个好收成。策划:霍小光、陈俊监制:张旭东、张晓松、鞠鹏主笔:于文静、黄玥、谢奔摄影记者:谢环驰、王晔统筹:刘铮、朱基钗、吴晶晶、袁汝婷视觉:李涛、贾伊宁编辑:唐兴新华社国内部、湖南分社联合制作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正在收割的地块,拿着稻穗,同工作人员交谈,详细了解粮食生产和收获情况。
一把米、一碗面,是千家万户的民生,也关系国家发展的底气。正值玉米抽雄吐丝期,十来架无人机正在进行喷洒作业。
近些年来,国际粮食市场波动频繁,极端天气影响多地粮食生产,我们的米袋子始终稳得住,关键就是重农抓粮不放松。今年夏粮丰收大局已定,关键就看秋粮了。3月19日,正在湖南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常德市。在关键农时,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来到田间地头,察看粮食生产,倾听农民心声
立什么德?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2012年以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培养本科公费定向师范生近17000人。
更有对教育家精神的阐释: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有何深意?几多期许。几年前调研南开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学生: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
穿越时光的课堂,满是对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期待。放眼全国,1891.78万名专任教师,托举起2.91亿名在校生的梦想。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统筹好人才培养的辩证法,才能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
树什么人?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
3月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长沙市考察,第一站来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了解学校用好红色资源、坚持立德树人等情况。春风化雨,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十余年间,近2万名学子带着使命出发,照亮孩子们的前行路。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